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

[台北] 紅泥小火爐 @ 川鍋

川鍋 - 炭火




此行的最後一夜,吃的是早就預訂好了的麻辣鍋。我這嗜辣的小女子,難得到台灣一趟,不吃過麻辣鍋又怎會甘心?我早就聽過台北有家用泥爐炭火吃麻辣鍋的店《川鍋》,那麼有趣不見識一下怎麼行?

夜裡的《川鍋》並不太惹眼,從外看去,樓房有點民初小洋房的風韻,若不是門前那寫著《川鍋》《魯旦》的燈箱招牌,恐怕一不小心便會錯過了。《川鍋》位處於一樓,而二樓則是賣川風熱炒的小菜館。

店內的家具都是老設計的中式家具,不知真是老東西,還是彷造的?有些看上去確是頗有年月,或許兩者皆有吧。昏黃燈影下,映著泥爐中的火光,加上桌面有點擠,四人圍坐還真的很有「圍爐」的感覺。在這仍帶春寒的晚上,雖然晚來天無雪,小火爐上所焙的亦非新酒,卻讓人能稍微體會白樂天詩中意境。

雖然單點麻辣鍋用的是陶鍋,但考慮到 LT 不算太愛吃辣,就選了風味稍遜,以鐵鍋盛載的鴛鴦鍋


川鍋 - 肥腸 川鍋 - 招牌牛肉 川鍋 - 鴛鴦鍋 川鍋 - 羊肉 川鍋 - 川丸子


以牛骨與各色香料、藥材熬成的湯頭飄著濃濃的香氣,質感比想像中清爽不油,香辣卻又溫和順口,一點都不會嗆,也能引出食物中的鮮美。某些配料如肥腸、燕餃、凍豆腐等在上桌前便已先放到鍋中,還有鍋底中本有的鴨血 (麻辣鍋) & 高麗菜 (白鍋),我們還沒動手,鍋裡便已半滿了。

我們前後點了肥腸、川丸子、招牌牛肉、羊肉、花枝泥、老油條、大蔥、豆皮和米血。肥腸是先滷軟了的,腴嫩中帶點微 Q。川丸子炸得夠酥,飽吸湯汁後顥得更為鬆軟,一咬之下麻辣湯滲出便滿嘴辛香。

招牌牛肉是讓我最失望的一道,吃慣了港式火鍋的極品牛肉,Choice 等級的美國牛肉實在滿足不了我的胃啊。牛肉切得極薄,涮一下就熟了,由於鍋裡一直維持強滾滾的狀態,稍一不慎便很容易把肉涮得過老變硬,吃起來就更普通了。倒是羊肉羶香細嫩,比牛肉更合我意。



川鍋 - 花枝泥 川鍋 - 老油條 川鍋 - 大蔥 川鍋 - 豆皮 川鍋 - 米血


花枝泥內裡夾塊了很多小塊的花枝,吃時口感便更為多變,花枝取材極新鮮,即使下在麻辣鍋那一邊,亦不會被辛辣的湯頭蓋掉其鮮美,非常推薦的一道!

老油條豆皮都是麻辣鍋的好朋友,前者我喜歡快涮,享受酥脆的口感,後者則愛慢泡,讓他沾滿湯頭的美味。

大蔥久煮後甘甜得很,甜美完全不輸高麗菜。而由於在香港吃不到好吃的米血,我在台灣只要碰到了就大都不會錯過,《川鍋》的米血即使久煮也不會變得糜爛,入口卻又 Q 軟不硬,大愛!

我還好奇的點了碗蔥油拌飯,原來是蔥油 + 油膏拌飯,帶點微甜的油膏與白飯很相配,猶記得小時很愛在熱飯上添些豬油魚露拌著吃,不也很相似麼?小小的一碗飯,我們四人把他當成是小菜,每人分嚐兩口便吃光了。

圍著炭火爐吃火鍋確是很有風味,亦蠻有趣,但火力實在太強,變得有時難以掌握涮肉煮餃的火候,相較起來還是用電磁爐之類的較為穩當些。

窗外微涼,三五知己悠閒的圍爐吃喝,真是個讓人愉快的晚上,若是沒帶著一身煙繚火氣離去的話就更好。





川鍋。魯蛋 (已搬遷,下為新地址)
地址:台北建國北路三段 16 號
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延伸閱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